人物志

千古流芳,百代蒙泽——《寒切帖》王羲之书法赏析

冬日的寒意,裹挟着江上蒙蒙的雨雾,正如黄庭坚诗中所言:“江雨蒙蒙作小寒,雪飘五老发毛斑。”读着这句诗,眼前仿佛浮现出王羲之暮年病弱的身影,在寒冷的书房中,颤抖着写下《寒切帖》的情景。

这件被认为很可能是王羲之绝笔的《寒切帖》(唐摹本),短短几行字,却蕴藏着无尽的岁月沧桑和生命最后的低吟。它并非一幅色彩斑斓的博物画,描绘着奇花异草或珍禽走兽,而是一幅以文字为笔触,以情感为色彩的生命写生。

帖中,简单的几句问候,却流露出老人对寒冬的深深感受。“十一月廿七日,寒冷切骨……”这开篇的几字,如同冬日里凛冽的寒风,直扑面而来。我们可以想象,年迈的王羲之,或许正裹着厚厚的衣衫,坐在窗前,感受着刺骨的寒意。他的手,或许因为寒冷而有些僵硬,握笔的姿势也略显吃力,但仍然坚持着,一笔一划地写下心中的感受。

“我进食很少,身体衰落……”寥寥数语,却道尽了生命的迟暮和无奈。曾经挥毫泼墨,写下天下第一行书《兰亭集序》的书法大家,如今却在寒冬中感到力不从心。这不仅仅是身体的衰弱,更是一种对生命即将走到尽头的预感。字里行间,流露出一种淡淡的伤感,如同秋日里飘落的枯叶,带着一丝无奈,缓缓飘向大地。

《寒切帖》的字迹,不再像年轻时那样遒劲有力,而是多了几分迟缓和颤抖。这颤抖的笔迹,仿佛是生命最后的脉搏,在宣纸上跳动着,诉说着生命的脆弱和宝贵。墨色的浓淡变化,也如同生命力的 ebb and flow,时而浓重,时而淡薄,展现出生命最后的起伏。

这幅作品,与其说是一封信,不如说是一幅描绘生命最后景象的博物画。它以文字为媒介,记录了生命的最后状态,展现了生命的脆弱与坚韧。它没有绚丽的色彩,也没有繁复的构图,却以其朴实无华的文字和真挚动人的情感,打动了无数人的心。

凝视着《寒切帖》高清大图,仿佛穿越时空,与王羲之进行了一场心灵的对话。我们感受到的,不仅仅是冬日的寒冷,更是生命在时光流逝中的无奈与感伤。这幅作品,超越了书法的范畴,成为了一幅描绘生命真谛的博物画,值得我们细细品味,用心感受。

在欣赏这幅作品时,我们仿佛置身于一个寂静的冬日,感受着寒风的凛冽,聆听着生命的低语。这是一种独特的审美体验,它让我们更加珍惜生命,更加热爱生活。而这,或许正是《寒切帖》带给我们的最大启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