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物志

陈履生指出:美术界之顽疾——不阅读

陈履生先生,一位游走于美术史长河、徜徉于博物馆艺术殿堂的学者,他的名字与中国艺术的脉搏紧紧相连。1956年生于江苏扬中,自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毕业后,便将一生奉献给了艺术事业,从人民美术出版社到中国画研究院,再到中国美术馆、中国国家博物馆,他的足迹遍布艺术的每个角落。而他对于艺术的思考,也如同涓涓细流,滋养着这片土地。

先生曾感叹如今艺术界读书风气之淡薄,这番感慨引发了我深深的共鸣。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,书籍如浩瀚星河,触手可及,然而,真正捧读经典、汲取营养的艺术家却越来越少。这不禁让人想起古代的博物画家,他们游历山川,观察草木虫鱼,用画笔记录自然之美,他们的作品中蕴含着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知识的渴望。从中世纪的宗教画到文艺复兴时期的人体解剖图,从18、19世纪精细入微的动植物图谱到现代充满想象力的自然艺术,无不体现着艺术家对知识的追求和对世界的探索。

反观当下,一些所谓的“艺术家”沉迷于技法和人情世故,却忽略了艺术的灵魂。他们追逐名利,作品却缺乏文化内涵,如同无根之木,无法触动人心。真正的艺术,应当是源于对生活的热爱,对自然的感悟,对人文的关怀。它需要艺术家不断学习,不断积累,才能创作出具有生命力的作品。

我时常在想,如果那些古代的博物画家穿越到今天,他们会如何看待我们这个时代?他们是否会惊讶于科技的进步,又是否会惋惜于艺术的衰落?我想,他们一定会鼓励我们多读书,多观察,多思考,用艺术去表达我们对这个世界的理解和热爱。

先生的担忧,也是对艺术未来的一份期许。他希望艺术家们能够回归本心,用心去感受生活,用知识去丰富自己,用画笔去描绘世界的美好。这不仅仅是艺术家个人的责任,也是整个社会共同的责任。

我们需要营造一个尊重知识、热爱艺术的社会氛围,让艺术家们能够安心创作,让艺术之花绽放得更加绚丽多彩。我们需要重新审视艺术的价值,不仅仅是市场价格,更是其精神内涵和文化价值。

正如先生所言,读书是为了做人,是为了提升修养,是为了明悟艺术的真谛。只有不断学习,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,才能创作出真正具有生命力的作品,才能为艺术的发展贡献力量。

我希望,在未来的日子里,能够看到更多充满文化内涵、充满人文关怀的艺术作品,能够看到更多艺术家用画笔去表达对生活的热爱,对自然的敬畏,对人文的关怀。这不仅是艺术的希望,也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希望。


47ce83d6d8f9391448fc3c4630af770c


12b079c00f177c41366961a13405c05c
8fc985b783204637695c904cbb7f14d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