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物志

清代画家汪承霈《花卉杂蔬图册》作品赏析

在历史的长河中,父子皆以才情闻名者,如明代文徵明父子,清代张英、董邦达父子等,皆为文坛佳话。而清代的汪由敦与汪承霈父子,亦是其中的佼佼者。汪由敦,字师苕,号松泉居士,深受乾隆皇帝信任,官至吏部尚书,其书法、诗词皆有极高造诣,堪称一代文臣典范。他的次子汪承霈,字受时,号时斋,别号蕉雪,继承了父亲的才华与学识,不仅诗词书法造诣深厚,更擅长绘画,山水、人物、花卉皆信手拈来,笔下尽显灵动与雅致。

332ad283926d0c8cf78762d76ba2626e

汪承霈的这幅《果蔬杂卉册》,宛如一幅清新脱俗的田园诗,将寻常果蔬绘于纸上,却赋予了它们非凡的生命力。画中,山药、萝卜、莲蓬、豆荚、竹笋、石榴、藕、茄子、葡萄、柿子、樱桃、香菜等,这些平日里触手可及的食材,在他的笔下变得鲜活起来。他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果蔬的轮廓,再用淡雅的色彩层层晕染,每一笔都似在诉说着自然的馈赠。那山药的质朴、萝卜的清脆、莲蓬的静谧、豆荚的饱满,仿佛从纸上跃出,带着泥土的芬芳与露水的清凉,让人不禁心生向往。

这幅画的色彩,更是清新淡雅至极。画家似乎并未刻意追求浓墨重彩,而是以一种近乎透明的笔触,将果蔬的本色展现得淋漓尽致。那葡萄的晶莹剔透,石榴的红艳欲滴,樱桃的娇小玲珑,都在这淡雅的色彩中,显得格外生动。它们仿佛刚刚从枝头采摘而来,带着自然的温度与光泽,让人感受到一种质朴而纯粹的美。

每一幅画面,都如同一个静谧的梦境。画家以细腻的笔触,将果蔬的形态、质感与神韵完美地融合在一起。那莲蓬的莲子,颗颗分明,仿佛能听见它们在风中轻轻摇曳的声音;那竹笋的嫩芽,破土而出,带着新生的希望与活力;那葡萄的藤蔓,缠绕交织,诉说着岁月的悠长与宁静。这些果蔬在他的笔下,不再仅仅是食物,而是大自然的精灵,承载着生命的律动与诗意。

画作的题端“璚芳登实”四字,由民国时“北平四大书家”之一的罗复堪书写,为这幅画增添了几分文人的雅致与书卷气。而册页上印有的“香笙过目”“毅庵藏画”等鉴藏印,更是见证了它在岁月中的流转与珍视。这幅画曾被张学良、赵一荻伉俪所收藏,足见其在历史上的地位与价值。

当我们凝视这幅画时,仿佛能听到风拂过田野的声音,闻到泥土与花草的芬芳。那些果蔬,不再是简单的画面元素,而是画家心中对自然的热爱与敬畏的体现。它们以一种静谧而深沉的方式,诉说着生命的美好与宁静,让我们在喧嚣的尘世中,感受到一份来自大自然的慰藉与安宁。

7d1d943be16778a853607d1cf7e352f6

c052e15a8ae2333fd766412351f91a44

6a56eef16a1593735f7ad7901abd4ed1

821d5aa3c21d407c5322dee769abb951

bc6824a8a2b6fa673c05cf3efb08351f

1df543f42ed56e8749aeec12c7635c06

b7b690779cc00b80553c7a6f4b5206a1

4b8f99e432eea012541ac95752cf8ae3

3f77a6835234a0c65dd33947179a6c3f