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国画的浩瀚天地里,画树向来被视为难题,而画柳更是难上加难。然而,郑午昌却偏偏在这柳树的笔墨间,舞出了别样的风姿。他的山水画中,柳树如诗如画,成为他作品中一道独特的风景。他曾题诗道:“画树难画柳,艺苑悬为警语。”可在他笔下,画柳却如同自然流淌的溪水,自干生枝,自枝生叶,随意挥洒,便无墨碍。那千丝万缕的柳枝,细而不弱,密而不乱,丽而不俗,仿佛是天成之美,而不仅仅是人力之功。
郑午昌的山水画,多以浅绛为主色调,墨青、墨赭在他的笔下被运用得恰到好处。时而松秀,时而苍郁,他的画作仿佛是一首悠扬的乐曲,笔墨精到,神韵悠长。他的艺术之路,深受子久、石涛、石溪等大师的影响,同时又从宋、元诸家那里汲取了丰富的营养。他的画作,不仅仅是对自然的描绘,更是他心灵的抒发。
郑午昌,这位生于1894年,卒于1952年的画家,原名昶,号弱龛,别署且以居士、丝鬓散人。他出生于嵊县三合乡(今嵊州三界镇)长桥村,早年毕业于杭州府学堂。他曾任中华书局美术部主任,首创汉文正楷字模,为书法艺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。他不仅是一位画家,更是一位致力于画史画理研究的学者。他的著作《中国画学全史》《中国美术史》《石涛画语录释义》等,为后人研究中国绘画艺术提供了宝贵的资料。
他积极参与艺术团体的活动,组织或参与了蜜蜂画社、中国画会、寒之友社等,与画友们共同探讨艺术的奥秘。他还与汤定之、张善子等八位画友结为九社,共同追求艺术的真谛。在繁忙的创作和研究之余,他兼任上海美专、中国艺专、国立艺专等学校的教授,以鹿胎仙馆的名义,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有志于艺术的青年。他的画作题材广泛,山水、花卉、仕女皆有涉猎,而山水画更是他的拿手好戏。他的柳树画得如此生动,以至于朋友们都戏称他为“郑杨柳”。他的诗词也清新可诵,与他的画作相得益彰。
他的作品多次赴英、德、日、美等国展出,并屡获殊荣。他的画作《宿雨初牧》《柳溪图》等,如同一首首优美的诗篇,让人沉醉其中。《溪山钓鱼》等作品被上海美术馆收藏,成为艺术宝库中的瑰宝。他的《山水画集》等多种画册的出版,更是让他的艺术成就得以广泛传播。
当我们欣赏郑午昌的画作时,仿佛置身于那片充满诗意的山水之间。他的画作,不仅仅是对自然的描绘,更是他心灵的寄托。那柳树的婀娜多姿,那山水的悠远宁静,都在无声地诉说着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艺术的执着追求。他的画作,如同一首首优美的诗篇,让人在欣赏中感受到心灵的宁静与美好。